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乡音记》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作者/编者/读者的谅解
秀山花灯简介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的艺术形式。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流行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集歌、舞、小戏、曲艺、杂技、吹打、仪式为一体的综合类民俗表演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元代借鉴“跳团团”的载歌载舞、连说带唱的形式,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特征。
花灯表演形式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主
要
剧
目
秀山花灯的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等30余折。
开展活动
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秀山县还组织开展众多花灯活动,为大家构建传承文化的平台!
活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