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平台中心>>专家工作

专家工作

专家工作
专家学者系列 | 康清莲:《文运天开——南江古诗文选注及鉴赏》· 上编 诗词(55)
发布时间:2024-11-11  阅读:58次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乡音记》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作者/编者/读者的谅解。



龙池书院十二景

龙耳朝霞

天孙织绵衣[1], 不寐呼龙起。

手擘万千丝[2], 光华散成绮[3]。

横丝缠龙腰, 直丝缠龙耳。

龙不受丝牵, 倒曳半天紫。


【注释】

[1] 天孙: 织女。《史记·天官书》: “婺女, 其北织女。织女, 天女孙也。” 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

[2] 擘: 读作 bāi, 义同 “掰”。

[3] 化用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莲池夜月

幽泉涌白莲, 方池如玉井。

山月夜飞来, 照见白莲影。

莲影淡含秋, 枝枝花并头。

但看花含笑, 恐惹郎生愁。

郎上山头早, 采莲香盈抱。

下山赠所思, 颜色未枯槁。

莫遣花笑人, 恩情断中道。

但愿人如花, 合欢不知老。

圆山瑞鹤

仙者不知名, 骑鹤入山隐。

丹成仙已去, 双鹤不知醒。

梦回亦学仙, 炼成丹在顶。

山空秋月高, 清响落人境。


灵湫白龙

不雨亦生云, 水木带腥气。

昏昏老龙盘, 郁郁不得志。

譬诸天下才, 困此百里地。

水涸灵湫枯, 运蹇鱼虾戏。

为霖志弗衰, 终与风云际。

春雷夜有声, 掉尾欲飞去。


旗山晴雪

旗山青插天, 积雪自太古。

瘦影混龙蛇, 寒光射庭户。

近闻雪岭外, 海防严部伍。

跋浪涌蛟鼍, 排山驾楼橹。

安得壮士来, 夺尔空中舞。

刬雪书天王, 指挥靖狂虏。


莲石松云

仙者化为石, 倦枕春云睡。

睡久腹生松, 柯叶耸寒翠。

松凉云懒飞, 云重松欲坠。

好风东南来, 隔岭闻鹤唳。

何时松下眠, 枕石与云对。


鼓楼晓钟

山僧孤似月, 独宿无人境。

廿载破楼中, 昏灯照孤影。

霜落千林清, 日入四山静。

独打此时钟, 响彻诸天迥。

随风到客船, 催月下松岭。

幻梦各惊回, 几人发深省。


松尖风涛

山人性爱松, 松顶结屋牢。

八月秋风高, 翻屋走波涛。

惊听涛奔注, 不识涛来路。

开门看山月, 涛落松深处。

风静涛亦平, 余音犹绕树。


鲁洞风笙

长松冒山颠, 乱石抱山脚。

中有古洞深, 云是公输凿[1]。

长风入奥窍, 呼吸类管籥[2]。

节奏协宫商, 缥渺度林壑[3]。

山人幽梦醒, 侧耳聆仙乐。

清响云际回, 余音枕上落。

仿佛王子乔[4], 吹笙此跨鹤。


【注释】

[1] 公输: 春秋时鲁国的巧匠。

[2] 籥 (yuè): 古管乐器。在甲骨文中, 本作 “龠”。象编管之形, 似为排箫之前 有吹籥舞籥两种 吹籥似笛而短小, 三孔; 舞籥长而六孔, 可执作舞具

[3] 缥渺: 同 “缥缈”。

[4] 源见 “王乔控鹤”。借指仙人。唐·李白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诗: “客遇王子乔, 口传不死方


晚市人归

人语最春深, 百货咸充足。

春山半是花, 村人竞往复。

老翁背负鸡, 老妇手牵犊。

儿女带山花, 衣裳炫红绿。

轰饮坐村垆, 欢言会朋族。

各自营其私, 奔走恐劳碌。

落日半衔山, 人影散溪谷。

扶归多酒人, 醉唱山家曲。


秋田云拥

高田稼已收, 低田禾亦熟。

登高望平原, 野色慰心目。

力穑幸有秋, 黄云堆过屋。

鸟雀有欢声, 妇姑无野哭。

怜彼终岁勤, 多收几斗谷。

人生各有谋, 乐事在耕读。

欲令识艰难, 终须勤手足。

何事膏粱子, 老不辨麦黍。

螺台梵唱[1]

香云捧楼台, 高出层峦上。

天风飘然来, 鸾鹤堕清响。

钟磬复泠泠, 入耳涤凡想[2]。

日出晨烟消, 山空秋月朗。

老木聚群精, 闻声定合掌。


【注释】

[1] 梵唱: 即 “梵呗”, 佛教做法事时念诵经文的声音。

[2] 凡想: 俗世的想法。


【鉴赏】

      这组诗一说作者为孙清士, 一说为何昌龄, 何为龙池书院首任山长, 其作的可能性比较大。《龙耳朝霞》 起笔用织女织云锦的神话故事 (民国县志作“绵衣”, 疑为 “锦衣” ), 为朝霞蒙上了浪漫、 神秘色彩, 令人浮想联翩。更奇的是, 将龙形赋予静态的山, 使故事更加生动。神异的情节, 拉动了对风景的想象; 表面是讲故事, 实则在写山峰与云霞, 化静为动, 极富立体感。云横山腰、 直挂龙耳, 想象为织女捆着龙、 龙挣脱束缚, 故事进入高潮。“倒曳半天紫” 是故事的结局, 漫天紫云铺展。“龙” 为故事线索、 主体, 反复出现。由此, 细致入微地写出难以状摹的龙耳山朝霞奇景, 想落天外。

END

本期编辑 | 白小华

本期审读 | 陈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