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乡音记》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作者/编者/读者的谅解。
山行即景
春山笑吐云, 自遮山半壁。
我从云际来, 拨云出松枥[1]。
空谷虚无人[2], 惟闻残雨滴。
【注释】
[1] 松枥: 松树与栎树。枥, 同 “栎”, 木名。
[2] 空谷: 空旷幽深的山谷, 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
【鉴赏】
云雾遮山, 本是寻常景象。“笑” 字将山拟人化, 生动写出云绕山间的和谐映衬之美。作者两度言山、 三次说云, 不避重复。反倒得出反复吟咏、 心生喜悦的向往之感。“吐” “遮” 是动, “我” 是寻隐之人, 拨云所见, 只有隐者居所常见的松树, 悬崖所生的栎树。空旷幽深的山谷之中, 阒无一人。所寻者谁? 为何居于如此环境? 一切的谜底, 竟都交给了 “残雨滴”。雨停后枝头水珠的滴落声, 给全诗留下意犹未尽的神秘感, 回味悠长。
山楼雨后
湿云归晚山, 窥客入深宇。
老僧推堕之, 又作一天雨。
【鉴赏】
此诗起句不凡, 湿云好像就住在山里, 又很好奇、 调皮。因为山里少有人来。峭壁上修筑的幽深楼宇里来的那位客人, 云朵也想瞧瞧。不想被严守寺规的老僧推开。云却耍起性子, 委屈地哭出一场大雨来。拟人修辞写出的云本就充满仙气, 衬出推云的老僧、 未露面的客人, 更显仙风道骨、 神秘感十足。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可见一斑。
龙池书院访鹿泉先生[1]
(一)
叹息书空上, 入山恐不深。
虚怀和氏璧[2], 久碎伯牙琴[3]。
价重岂轻售, 调高希赏音[4]。
壮心知未已, 抚剑独沉吟。
(二)
相逢话别馆, 惜未到君家。
子弟半佳士, 门墙多好花。
浮云看富贵[5], 垂老爱桑麻[6]。
笑指幽栖处, 前峰隐断霞[7]。
【注释】
[1] 鹿泉先生: 即何鹿泉, 字昌龄, 任龙池书院山长, 颇著文名, 有 《泥饼歌》 等传世。
[2] 和氏璧: 卞和得璞玉, 两度入朝献宝, 却被疑为诈伪而被处以刖刑。又献第三代楚王, 国君终于相信, 令工匠雕琢, 得宝玉价值连城。世称 “和氏璧”。
[3] 源见 “伯牙鼓琴”。表示痛悼知音, 惜其难遇。
[4] 调高希赏音: 叹知音难觅。唐·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5] 浮云看富贵: 语出 《论语》,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此句为对仗而倒装。
[6] 桑麻: 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 均为解决穿衣问题的经济活动。
[7] 断霞: 即 “断霞孤鹜”。王勃有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句以描写滕王阁暮秋晚景的明丽高远, 后沿用为典, 与 “王郎健笔” 一语同源。
【鉴赏】
该诗起句 “叹息”, 结句 “沉吟”, 诗人站在友人角度设想、 代为倾诉不平之感。何鹿泉上书所言何事, 不得而知, 但这却是其入山归隐的直接原因无疑, 是作者不平之意的根源亦无疑。连用三个典故言友人怀才不遇、 无知音赏, 所献智与忠, 无人领会。但相信友人的壮心不会因之沉沦。第二首叙事, 在学馆中见面, 却未能到其家拜访, 所以有后面指看居所位置之语。盛赞友人教授的弟子都是佳才, 而自身对富贵看得如浮云般虚无, 垂暮之年,幽居世外、 耕读传家。全诗造语平淡而雅意高出, 颇有陶渊明遗风。
END
本期编辑 | 白小华
本期审读 | 陈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