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乡音记》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作者/编者/读者的谅解。
南江道中
寥落人踪少[1], 艰难行径微[2]。
藤梢横碍眼, 石角乱钩衣。
地瘠牛俱瘦, 水沽鱼不肥[3]。
空山惊响答, 樵唱隔林归。
【注释】
[1] 人踪: 人活动的踪迹。柳宗元 《江雪》: “万径人踪灭。”
[2] 行径微: 山高林密草茂, 山间小路隐于其间, 不易寻找。
[3] 沽: 疑为 “枯”。
【鉴赏】
诗歌极写南江的山间道路之荒僻、 难行, 难觅人踪, 藤梢横路、 尖石划衣, 地瘠民贫, 牛鱼俱瘦, 物产不丰。应是作者到任了解地方经济现状之后有感而发之作。尾联反衬篇首 “人踪少”, 在一系列的强烈感叹、 否定性描绘后, 陡然为空山之中响起的樵夫歌唱所惊, 使寂静的画面忽然有了生机。穷山恶水的自然风物带给人的消沉, 被听得响答声后的惊喜所取代。做足铺垫之后的反跌, 衬出一次精神历险, 带来余味悠长、 喜之不尽的艺术效果。
题画南江城山水[1]
暖入东郊路, 川原绿渐生[2]。
沙痕留雁影, 雨力壮滩声[3]。
一水绿环市, 万山青抱城。
风光就本地, 助我笔纵横[4]。
【注释】
[1] 此为孙清士为自己所画的 《南江城山水图》 而配的题画诗。
[2] 暖入东郊路, 川原绿渐生: 暖意渐渐传递到城东郊野路途, 河流两岸草也慢慢地变绿了。
[3] 沙痕留雁影, 雨力壮滩声: 河边沙洲上留下了大雁驻足的痕迹, 大雨倾盆, 使河滩水流更湍急、 声音更有威势。
[4] 风光就本地, 助我笔纵横: 美好的风景就在本地, 帮助我完成了气势奔放的作品。
【鉴赏】
本诗动词运用极富特色, 几乎每句都有一个, 使静态的画面变得更加立体、动感十足。画作是静态的诗歌, 诗歌是流淌的图画。调动触觉、 视觉、 听觉,声、 色结合, 远近结合, 写景与议论结合。把几水环绕、 公山环抱, 绿意盎然的集州县城风光尽收笔底, 美不胜收。不过二、 五句均有 “绿” 字, 且第五句因用 “绿” 字成拗句, 但为对仗颜色对而工整, 也不计犯重和拗句了。
南江中秋
家山阔别三千里[1], 愁病交攻十二年。
渐觉光阴催老景, 差怜儿女聚灯前[2]。
佳辰且晋一杯酒, 归计复谋数顷田。
月亦知人有缺陷, 宵深不肯照团圆。
【注释】
[1] 三千里: 孙清士的家乡滇南距离四川上千里, 此处夸张。
[2] 差怜: 稍感怜爱宽慰。
【鉴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之常情, 孙知县亦如此。时空对举, 一言远隔山水, 再言离家多年, 加之年老而又愁病、 恰又时逢佳节, 思念过去与儿女灯前团聚的欢乐, 借酒浇愁, 思念而不得见, 不免急切而谋归乡垦田了。如此层层叠加, 娓娓叙来, 极尽渲染铺排、 道尽内心之愁思。中秋夜赏不到月,本是常有之事, 但作者移情于月, 说就连月也被愁绪感染、 善解人意, 知其团圆夜人不圆, 所以宵深之时仍不愿朗照夜空, 极富人情味。与李白 《月下独酌》 中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之月, 大异其趣。
END
本期编辑 | 白小华
本期审读 | 陈 君